2017年10月27日,广安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,成功脱贫摘帽,退出国贫县序列,脱贫攻坚战首战告捷。然而,脱贫工作并未结束。
今年以来,广安区把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,坚持“三聚焦、七对标、四不减”工作法,常态开展“回头看”“回头帮”工作,打出电商扶贫、产业扶贫“组合拳”,稳步扩大脱贫成果,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。
“回头看”“回头帮”让脱贫村民不返贫
2014年年初,官盛镇报国村村民蒲跃合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在村干部的帮扶下,蒲跃合一家于当年年底顺利脱贫。
“去年,儿子出了车祸,媳妇间歇性精神病复发了,孙子又上了初中,哪样都需要花钱,我当时真担心我们家会返贫。”8月4日,蒲跃合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。
据报国村第一书记陈福元介绍,蒲跃合家的情况就是在开展“回头看”中被重新注意到的。根据扶贫政策,蒲跃合在今年年初领到了免费的鸡苗、鸭苗和早春洋芋种子,其子也被推荐到官盛新区就业,媳妇到广安区精神病院接受了免费治疗和复查,孙子享受到了每年2000元的教育救助基金。陈福元还为蒲跃合一家制定了今年下半年增收计划。
“脱贫摘帽是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,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、解决好脱贫后不返贫的问题,才是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。"回头看""回头帮"工作,就是为了避免脱贫后返贫。”广安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杜强告诉记者,“回头看”“回头帮”工作主要是围绕“一超过、两不愁、三保障”和“三有”“四个好”目标,在抓好年度脱贫任务的基础上,按照“十个一”工作标准,认真落实后续扶持政策,保持脱贫政策的延续性,做到“脱贫不脱帮扶、脱贫不脱政策、脱贫不脱项目”,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,确保不漏一户一人地实现全面小康。
电商扶贫架起增收致富桥梁“老周,我去买辣椒了哟!”8月5日清晨6时许,龙安乡革新村6组村民陈明兰就出了门,临行前还不忘给丈夫周代科打个招呼。
今年63岁的陈明兰,在平日里就喜欢做剁椒酱,令她怎么都没想到的是,自己做的剁椒酱还能卖钱,她靠着做剁椒酱的手艺为家里增加了一份收入。而她此刻就是去附近的辣椒基地,采购一些做剁椒酱需要的辣椒。
摘掉辣椒蒂、清洗辣椒、剁碎辣椒、将辣椒装在盆里,再撒上花椒、大蒜、盐等调料……陈明兰熟练地向记者演示着她制作剁椒酱的过程。“昨天,小付给我打了电话的,说是今天先来拿50罐寄到外地,等几天再来拿。订单已经堆起了,我得多准备点。”陈明兰一边忙碌,一边对记者说。
陈明兰嘴里说的“小付”,是商务部派驻到革新村的驻村干部付晓阳。今年7月,付晓阳与同样来自商务部的驻村第一书记金达芾一起,与广安区电子商务中心开展合作,建立起革新村电商平台,并创办了微店,将村里的特色产品如香肠、腊肉、荷叶茶、剁椒酱等特色农产品,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。
电商扶贫为村民带来效益,让付晓阳和金达芾信心倍增,他们决定采取“大电商+小电商”扶贫模式,做大做强龙安红心柚、散养土鸡及土鸡蛋三大特色农业,同时,深度开发特色农产品,在已上线的腌肉制品、手工剁椒酱等初级农产品的基础上,根据季节变化打造“四季鲜”电商新概念,精准施策,保证每户农户一年四季都能做电商,每个月都有额外收入。
革新村推进电商扶贫,仅是广安区开展电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该区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战略部署,以电子商务扶贫为抓手,以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枢纽,将电商服务信息传达到乡村服务站点,由乡村服务站点收集当地的农产品信息,着力构建区、乡、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,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网络知名度和美誉度,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,为我市决战脱贫攻坚、决胜全面小康注入新活力。
截至目前,广安区村级电商服务站共有382个,覆盖了全区所有的贫困村。该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农产品上线网销活动累计销售1000万余元,带动销售2000万余元,累计助农增收1000万余元,其中受益贫困户700余户,贫困户人均增收600余元。
产业扶贫增强“造血”功能
尽管已经全域摘帽,但在广安区仍有3000余名贫困村民、20余个贫困村在今年内才能脱贫,如何做好脱贫工作?该区针对不同情况精准施策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让贫困户顺利“跨过”贫困线。
8月5日,在白马乡白马村柠檬基地里,村民李树满正忙着修枝、除草,进行果树管理。一年前,刚脱贫的特困村民李树满还在担心:丈夫去世了,儿子残疾,刚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她没有持续性收入,说不定会返贫。
但如今,李树满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。“我在村里的柠檬产业企业农丰农业公司工作,每月有1500多元的工资收入。”李树满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,“我60多岁了,能在家门口有一份稳定的收入,又能照顾儿子,我很知足!”
让李树满不再有后顾之忧的不仅是每月的务工收入,还有农丰农业公司推行的土地流转模式。村民将自家的土地进行流转,在每年都能收取土地租金的同时,还可以到公司务工,获得“地租+承包工资”的收入,由农民变身为农业产业工人。同时,该公司还通过产业带动、技术带动、农产品回购等方式反哺农民,使农业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。
引进农丰农业公司后,受益的不仅是白马村村民,白马乡碑梁村柠檬种植大户张洪伟也是受益者。“农丰农业公司不仅帮助我解决了技术问题,还收购了我的农产品,解决了后顾之忧。”张洪伟说,如今他家种植的80亩柠檬树一年收入有10余万元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
“引进农丰农业公司,直接拉动了当地包装、运输、服务、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,仅该公司就提供了60多人的就业岗位,带动碑梁村人均增收1000元。”白马乡党委书记李斌说。
产业化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。农丰农业公司带动一方经济、致富一方百姓的实例,是广安区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的经典案例。
“俗话说,"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",产业扶贫需要带动引领。”杜强说,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,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,就没有价值链。近年来,广安区十分重视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,引进布衣农业等龙头企业14户,带动整乡、整村发展支柱产业,农业企业、专业大户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,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、二次返利等实现了持续增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