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文字和光影 记录贫困村的点滴变化。 商务微新闻 带你走进最温情的扶贫故事。 在革新村6组,有这么一户贫困户,一家四口人,养了一口土猪,十来只鸡,种着几亩田。小孙女还考上了广安二中,本来算上务工收入,可以是一个相对富足的家庭。可惜,她的丈夫有残疾,儿子因为一些问题成了自闭症患者,常年不能劳动,孩子上学也需要钱。家庭的重担落在了陈大姐一个人身上。 陈大姐在革新村的贫困户中,是很勤劳的,也是比较困难的。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,又是女同志,年纪也不小了,重活干不了,轻活不赚钱。虽然通过易地搬迁,从半山腰的破草屋走出来,住上了小楼房,生活条件大幅改善。但仍然面临贫困户普遍存在的经营性收入低的问题。他们家是驻村工作队几户重点关注对象之一。 好几次去陈大姐家,都看到她正在做剁椒,驻村干部问起她来:“你为啥做那么多,自己一个人吃得完吗?” “吃不完。这是帮邻居家做的,他们都说我做的辣椒好吃,我做了送点给他们吃起耍嘛!” 从村支书口中得知,陈大姐的剁椒,在村里算是小有名气的,因为做的好吃,很多人自己拿自己地里的辣椒来,请她加工。 村里的小辣椒都是各家各户在自己家里自己种自己吃的,真正的原生态无污染。为什么不帮陈大姐把她家的剁椒做成商品,在电商平台上发售呢?农村电商,不就是应该发现农村里的好产品,让城里人享受到,让农村人得实惠吗? 第二天来到了陈大姐的菜地里,了解剁椒酱生产的全过程。 7月的广安,已经进入了烧烤模式,8点刚过就已经接近40度。我们几个驻村队员在陈大姐的带领下,在菜地里摘了几十斤的新鲜辣椒。然后跟着她回到家,看着她一遍遍的清洗辣椒,洗干净之后,再用菜刀在砧板上把辣椒细细剁碎。 剁辣椒是个体力活,也是个苦活。细碎的辣椒随着刀锋的舞动,在空气中弥漫开来,辣的眼睛止不住的流泪。陈大姐可能是长期干这个,早已习惯了。 “眼睛算不得啥,剁椒剁多了手疼得很,火辣辣的疼。” 剁成细末的辣椒,加上食盐、姜、大蒜还有秘制调料,放入陈年陶瓮中腌制个三五天就可以食用了,腌好的剁椒酱,放个三五个月都不会坏。在漫长的古代岁月中,四川先民就是靠着这种方法,在没有冰箱的条件下,保留着最新鲜的辣味。 陈大姐听说她的手工剁椒酱,能够通过电商卖到遥远的北京、上海……那些许许多多她没有到过的地方,她显得特别高兴。 我们不是产品的创造者,只是产品的搬运工。 贫困户不是电商的旁观者,而是电商的参与者。 精准扶贫,电商扶贫,我们的工作就应该是精准到人,聚焦到户。让我们的贫困户看到通过电商增收的希望。一瓶辣椒要是能赚个七八块钱,十瓶就是七八十块。可能有人会觉得,去工地打一天工一百多块,来个爱心慰问一下一两百块,比起做剁椒赚的还要多。但我们很多贫困户,都没有去工地干重活的身体;靠慰问,总不能天天有,天天来。 总书记说:“扶贫先扶志”。 我们驻村工作,最重要的是让农民增收,比增收更重要的,是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决心和信心。总是让贫困户“等、靠、要”,那是养懒汉。 扶贫工作,要改变贫困的局面,关键是要让他们相信,他们的努力能赚来钱。我们搞精准扶贫小电商,就是要让他们的产品通过我们的电商能运出村,卖出去,培养一种人人心信电商,人人用电商的良好氛围。
来源:商务部选派四川广安革新村驻村干部金达芾、商务部财务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