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商下乡开辟扶贫新通路 让乡村品牌跑步进城
时间:2018-03-07

    壮大农产品加工业集群,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,做强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,促进农业“接二连三”,是如今“三农问题”的发展方向之一,其中的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助力“三农”,尤其是发展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,更是各界关心的话题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表示,物流建设滞后、销售渠道不畅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,应鼓励电商下乡,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,有效对接供需,破解贫困地区“资源限制”,开辟脱贫攻坚的新通路。

产业现状 

农产品小散非标”导致竞争力不足

    刘强东介绍,在一些乡村地区走访时发现,这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主要的问题在于物流建设滞后、销售渠道不畅,农民花了高价钱买不到好东西、农民的好东西卖不出高价钱,零售基础设施瓶颈也严重滞后了乡村产业的发展。首要难题是农产品“小”、“散”、“非标”,导致竞争力不足。贫困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较差,以传统农户家庭等小散生产模式为主,缺少规模化和标准化,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通过电商把销售范围扩大到全国后,产量难以满足需求,网上销售的持续性差且难以产生高附加值,市场竞争力不足。其次,农产品品牌发展不足,市场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。一方面是由于农业发展的内在支撑不足,小、散生产和非标准化的产品难以形成品牌;另一方面是品牌建设意识薄弱,农产品“有特色无品牌”、“地方特产多,地标品牌少”的现象比较普遍。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,消费者对品牌信誉度高、产品质量好的优质农产品需求不断上升,农产品品牌建设亟待加强。

品牌扶贫

 “媒体+电商”讲好农产品品牌故事

    针对相关问题,刘强东建议,在落实打赢扶贫攻坚战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,各级政府及相关各方应形成合力,畅通扶贫富农的电商“新通路”。首先要解决好首要难题,引导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,提升农产品竞争力。进一步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、质量认证体系等,充分发挥农科院等技术力量在指导贫困地区农业生产、农产品改良育种等方面的作用,提高农产品质量。刘强东说,在此过程中,应积极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,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,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,充分调动电商等多种社会资源,鼓励发展“电商+龙头企业/合作社+产业+农户”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,使贫困地区形成能够满足市场需求、集约化、现代化的农业产业,提升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。刘强东建议,应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,鼓励各地立足传统农业优势,深入挖掘资源潜力,积极开展特色品牌,特别是农产品“扶贫品牌”的培育和塑造。刘强东建议,应充分发挥“媒体+电商平台”在“扶贫品牌”宣传推广方面的作用,讲好品牌故事;鼓励各地与电商企业对接,共同建立线上线下品牌农产品营销推广体系,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;通过品牌推动扶贫事业可持续发展,提升扶贫的社会影响力。

通道扶贫

“产地仓+冷链专线”助农产品进城

    有了好产品,还要走得出去。刘强东表示,我国应出台支持鼓励政策,加快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。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,加强对企业建设“产地仓+冷链专线”模式的统筹引导和政策支持,提升生鲜农产品销售品质和效益。同时,进一步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,提高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和利用水平,保证扶贫“新通路”的持久畅通。考虑农产品“上行”进城问题,也要解决它们能最终走进千家万户城市市民。刘强东建议,应加大扶贫宣传,推进“消费扶贫”,增强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认识,通过多种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业扶贫、电商扶贫等扶贫开发。刘强东建议,应从国家层面积极推动“消费扶贫”,支持电商平台设立扶贫专卖店、电商扶贫馆和扶贫频道,倡导购买扶贫产品、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氛围。同时,鼓励政府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,提升消费者对贫困地区产品的支持力度,形成社会关心、人人参与扶贫的风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