称霸中国电商巨头物流系统半壁江上,一家工业制造企业是如何在新零售中崛起的?
时间:2017-11-29

 

微信图片_20171129100925.jpg

德马科技成立于1997年,是一家做物流自动化的高科技企业,主要为电子商务公司提供仓储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。

 

20年前,德马科技在浙江湖州成立,当时它只是一家物流装备生产公司,2003年进入上海,这一步对德马的发展至关重要。因为转战上海的目的是为了吸纳人才。对于一家做技术装备的公司来说,技术创新至关重要,而湖州处于四线城市的地位,虽然离上海较近,但地域劣势仍然成为其引进人才的障碍。

 

德马科技总裁卓序说,这时候企业面临一种选择,是在湖州固守现有技术,还是走出去寻求技术突破。最终,德马在上海设立了一个1500平米的研发中心,不仅吸纳了大量的技术专家,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实现了产品创新。如果没有人才支撑,这是很难实现的。

 

微信图片_20171129100930.jpg

▲  德马科技总裁-卓序

 

像做乐高玩具一样做工业产品

微信图片_20171129100935.jpg

 

正是有了十多年的技术积累,德马科技才得以在电商兴起时爆发。

 

德马科技最早服务的电商客户是8848,后来客户拓展到菜鸟、京东、唯品会、当当等;亚马逊在中国有11个仓储基地,其中9个仓的物流自动化系统是由德马提供服务的。可以说,中国电商与德马都有交集。德马在这些大型电商的自动化物流系统里面占比可达50%左右。

 

卓序认为,新零售是科技与消费升级的融合。而德马最擅长系统集成,将软件、硬件和所有的场景结合在一起。所以德马能够为盒马鲜生等零售企业,以及无人酒店、无人餐厅等衣食住行不同行业提供物流自动化、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。

 

德马能够根据不同的新零售场景实现非标定制。它将工业产品的设计变成模块来做,这样物流系统就可以像乐高玩具一样搭建不同的模型,也就是用标准化的模块搭建个性化的系统。

 

对于乐高玩具的销售,商家绝不仅仅是整整齐齐码上许多盒子摆放在那里,而是要在卖场中设立体验区,拆出几盒玩具供小朋友们体验玩耍。如果孩子玩出兴趣,特别喜欢,那么家长自然会买单。

 

德马把工业品的展示也做成了像shopping mall一样,斥资8000万建立物流技术体验中心。卓序表示,“在这个体验中心里,我们把所有设备的应用场景都布置出来,它不是设备的静态展示,所有的系统都是可以运转的。在这里客户能够体验到我们的智能物流系统是怎样做的,这些设备发挥什么样的作用,同时我们把工厂做成透明化,你可以看到我们的产品和系统。”

 

用户也可以通过订单查询,实时掌握产品产地、生产进度、出厂时间、产品批次、原料来源等信息,做到产品质量可追溯

 

微信图片_20171129100939.jpg

 

德马为透明化的工厂起了一个轻松的名字,叫做工业公园。用户参观工厂,“就像逛公园一样,告诉你产品是怎么做的,电器控制是怎么完成的,软件在里面又是发挥什么作用的。”这种场景体验设计为德马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传播,建立起与用户之间的深度信任。

 

一个工业设备生产的传统制造企业,通过新零售成功转型成为一个物流智能整体方案提供商,这是新零售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启示。

 

德马科技得益于中国电商的高速发展,全球最大的电商企业大部分在中国。所以当德马去印度、印度尼西亚、俄罗斯、韩国、墨西哥等国家开展业务时,就变得简单很多。国外客户在看到德马为菜鸟、京东、唯品会等企业建立的全球最大的智能物流系统时,会非常信服。因此,德马在海外发展也非常快。

 

在新零售来临时,用户对工业装备的需求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,装备制造企业应该思考自己在新零售当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。德马科技目前已经启动了IPO的征程,未来将通过物流创新学院、物流技术体验中心、万漉资本等平台,构建一个新零售、新制造、新物流的生态圈。卓序认为,“现在是一个打群架的时代,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”。

 

【  独家对话  】

 

微信图片_20171129100943.jpg

 

卓序是盛景的老朋友,他说自己是盛景前三批的元老级学员,与盛景一起走过了十年光阴。从商业模式,到市值提升,再到新零售,德马与盛景有很多交集。

 

在11月16日的盛景《新零售·重构产业新格局2017》课程上,卓序与盛景网联合伙人王超就“新零售打动的仅仅是零售业?”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。下文是根据对话节选整理而成。

 

无人餐厅、无人酒店等是概念性的提法还是真的会成为行业主流?

 

卓序:未来消费者的需求会分化,在不同场景、不同场合、不同环境下,消费者的需求是不一样的。新零售概念之下场景是最重要的,技术离不开场景。

 

比如说早上去上班,我在徐家汇地铁站下车,但是我早饭没吃,怎么办?地铁站距离我上班的写字楼有两三百米的距离,我可以在附近的快餐店就餐,也可以带些早餐去办公室。

 

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很多场景设计,我们从地铁下来的时候人像潮水一样,非常多。所以你可以在地铁上提前下单,下单后你要的早餐就为你准备好了,下地铁后路过快餐店,你很便捷地就可以拿到早餐。

 

这个场景中还包含很多技术。比如通过人脸识别,系统可以判断出你昨晚的睡眠情况以及目前的心情,他会向你问好并给出饮食建议,当你点餐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这一餐里纤维、脂肪等营养含量是否均衡。这些都有智能系统完成,并不需要人工服务。

 

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场景的理解,这一点文科生要比技术男强很多。在智能技术和商业结合的时候,文科生会发挥很多作用,因为他是跟消费者在一起,不是从技术出发——我做了一个很牛的产品你们用吧,而是以消费者的心理、情绪、状态为出发点,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这才是这个系统最重要的部分,系统多快多好并不是重点。未来这种人文心理和技术交融会非常多。

 

当然方便、快捷、卫生同样也很重要。我们在讨论无人酒店的时候,人脸识别系统跟公安系统要全部打通,打通以后人们不需要身份证,可以靠脸住宿。当然在某些特殊场合,比如说新婚纪念日,你需要非常优雅的服务生提供服务,这个时候我们认为人的交互更好,更需要,所以无人酒店并不会被无人化完全覆盖。

 

微信图片_20171129100947.jpg

 

对于脸部整容的情况,人脸识别技术的精准度如何?

 

卓序:到目前为止,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,但是大家还要理解一点,一旦智能技术与商业、人们的生活发生交互、融合以后,它将不断升级迭代。所以1.0版本出来以后仅仅代表当下,可能两个月以后就有1.1、1.2、1.3的版本出现,再过半年也许2.0版本就出来了。这是一个不停地更新迭代的过程。

 

我们公司内部认定,2015年是智能技术进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元年,它标志着很多技术大踏步的到来。之前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B2B领域技术,比如工厂自动化管理系统、ERP软件、仓储管理等。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,比如盒马鲜生到底有什么改变?它的改变就是物流前置,把本来后台的仓库拿到店里来,这是最典型的变化。

 

回到人脸识别技术,已经是你冒充不了的了。面具也好,整容也好,什么都冒充不了,这个技术一直在进步。

 

微信图片_20171129100951.jpg

 

未来如果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工作,是不是很多人将面临失业?

 

卓序: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,其实说的是人类的未来到底会是怎样的。我是个技术派,所以我认为技术应该从两面看,一面是恶,一面是善。从善的一面看,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需要通过技术来实现,而不是通过人的思想去实现。因为人的思想觉悟永远是先自己后别人,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变成雷锋,这样共产主义永远实现不了。

 

但是技术可以实现共产主义,因为物质真的可以丰富到你想象不到。以前农业要靠天吃饭,未来的技术一定不靠天。生命科学也一样,现在已经实现了器官移植。从理论上来讲,假如没有道德伦理跟法律的制约,人已经造出来了。克隆山羊能够成功,为什么人克隆不出来呢?无非全世界反对而已。生命科学让人的寿命延长到120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,也可以帮助人类挽救很多生命。从这个角度讲,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是非常美好的。

 

再回答你刚才的问题,机器人代替了人的生活劳动,人干吗?等到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特别高的时候,人真的会空下来,有更多的时间获得精神享受,去画画、听音乐、旅游等等。所以在工作时间减少的时候,你更要培养自己的精神需求,精神消费,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。

 

现在我们一周工作五天,未来会减少到一周四天、三天,一天工作5小时。李嘉诚投资了一家3D打印猪肉的公司,打印技术可以让你辨别不出来这肉是打印出来的,还是猪身上的,那么养猪的人就很可能面临失业。

 

 

作为一个非技术型的企业领导人,您是如何与公司的技术团队合作的,如果与他们产生分歧,您会怎么处理?

 

卓序:对于技术的理解有两个层面。对我自己特别有启发的是,以前我们用自己的技术开发出一款产品,然后让销售团队去卖产品。这种情况下,产品的决定权就在工程师手里。他们认为产品就是这样的,客户要跟着我们走,客户要这样变一下也不行,那样变一下也不行。

 

未来的发展最大的变化是需求拉动。在需求拉动的时候,产生了一个名词——产品经理。产品经理必须听得懂消费者的需求,甚至有些需求消费者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,但产品经理要能够发掘出来,然后把它反馈到技术部门。技术部门要通过技术手段去实现客户的需求,实现以后再给到用户,用户再反馈,这是一个反复打磨的过程。

 

从这个角度看,我本人是公司内部最大的产品经理。我会到用户那里提问题,我能够听得懂他对产品的满意度,对各种性能的要求,甚至我要走到设备边上去看我们的产品是怎么样提供服务的。

 

至于技术手段我觉得它反而是依附于满足功能,不是以技术为出发点,说我有多少能耐、我做多少事情,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。拉动需求式的研发反而让我们的产品更好,更能够满足客户需求,技术人员也自然而然能够更加理解。在我们企业内部是消费者说了算,用户说了算。

 

给大家一个建议,不管怎么创新,一定要重视技术,要去理解我在软件上做了什么事情,在硬件上做了什么事情,不要单纯地去讨论商业模式。好的想法,好的商业模式,加上牛逼的技术,等于插上了翱翔的翅膀,成功率会很高。

 

微信图片_20171129100954.jpg

 

面对快速的科技变化、社会变革,孩子的教育应该如何定位?文科、理科、艺术类,哪个更好?

 

卓序: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,随着现在技术的快速发展,人工智能一定会逐渐替代一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工种。这个时候我认为在孩子培养方面,要规避那些被快速替代的工种,因为技术一旦成熟,就会覆盖的很快。

 

比如说贵州的呼叫中心。贵州的数据大省是从呼叫中心开始的,为什么?因为接线员这个工种需要很多人力,而贵州的人工便宜。像保险公司、银行这样的大型企业,呼叫中心需要成百上千人,所以为了降低人工成本,就会把呼叫中心设立在贵州。

 

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机器人作为呼叫生来回答你的问题,很容易办到。科大讯飞的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这种智能的机器人呼叫生,可以根据计算机里的话术库,来代替人工回答用户的问题。

 

另外一点,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,没有好坏之分,但是我觉得教育方式非常重要。国外的方式它更偏向于未来,比如说它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想,独立人格,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未来世界产生变化时,他可以有自调节的能力。

 

中国填鸭式教育是基于老师教的,社会约定俗成的,现在加入这个社会在恒定状态里面它觉得很好,我考了优等生,领导也很喜欢,老师也很喜欢,工作单位也很好。但是一旦这个社会发生变化,他的应变能力就较差。所以这两种教育方式之间还是有差别的。

 

我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到国外去读书,并不是觉得国外有多好,我是要让他们具备基本独立的人格、自由的思想,能适应未来的变化,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一点。